top of page

当前低运价,是机会窗口还是出货雷区?


史上最大跌幅之一,但市场不敢出货?

亚洲出口集装箱运价正在加速下滑,甚至一举跌破2024年最低点,超出市场普遍预期。眼下的低运价,是难得的入场窗口,还是新一轮动荡的前奏?

 

运价跌破2024年低点

每年春节后,本就是亚洲出口市场的季节性低谷,但今年的需求萎缩明显更严重。一方面是由于航运联盟重组,运力重新调配;另一方面新船持续交付,供过于求的问题被进一步放大。

 

目前亚欧航线的运价已降至每40英尺标准箱(FEU)2,740美元,较2024年最低点再跌14%;亚洲至地中海航线则降至3,800美元以下,下跌幅度达9%。

 

跨太平洋运价同步承压

跨太平洋航线也未能幸免。亚洲发往美国西岸和东岸的运价分别为2,400和3,500美元,较去年同期下跌18%。虽然部分企业因关税预期提前发货,带来短期出货高峰,但库存还没消化完,市场补货意愿不强,无法真正回暖。

 

与此同时,欧洲市场出货意愿依旧低迷。船公司在3月推动的涨价基本失败,4月提价前景也不明朗。当前市场仍以供过于求为主,若需求迟迟未能恢复,低运价的状态可能持续更久。

 

运价虽低,四大风险必须警惕

运价虽创下新低,但市场上观望情绪并未消失。

 

1.关税调整节奏难以预判

美国正酝酿新一轮对华关税,以及对加拿大、墨西哥的贸易安排。若出货时机踩错,可能错过关税窗口或额外税负的不确定成本。

 

2.红海局势未稳

红海危机尚未解除,部分航线仍绕道非洲,增加了航程与交期波动。虽然价格便宜,但发货后无法确定是否如期送达,尤其对交期敏感的订单风险更大。

 

3.下游库存尚高

欧美进口商在节前已有较大备货,目前仍处去库存阶段。若此时提前出货,可能滞留海外仓或压在渠道端,增加资金与仓储压力。

 

4.低价未必是底部

部分企业担心现在出货不是最低,期待运价进一步下探。尤其是对利润本就不高的产品,哪怕差几百美元/FEU,也足以影响整单利润率。

 

因此,对出口企业来说,不能再只看运价高低来决定出货时机。真正决定盈亏的不是价格,而是企业能不能把运价、库存和潜在风险(如关税、绕航)一起考虑,规划出更灵活的发货节奏。

 

只有这样,才能让供应链更抗压、不被单一因素牵着走。


 
 
 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